引言
A股这波行情热得烫手,身边不少人赚得眉开眼笑,可偏偏有些持有光伏的朋友却愁云惨淡。到底是守着“旧爱”还是果断转向?今天咱们就来聊聊,牛市里光伏各细分板块到底值不值得买。
正文
最近市场风头正劲,上证指数创下十年新高,各路资金奔涌而入。可在这样的局部牛市中,科技主线如AI、创新药一路高歌猛进,而新能源特别是光伏,却让不少投资者感到左右为难。有的人早早切换赛道,如今轻松吃肉;还有一批人死守高位被套的仓位,看着别人赚钱心里不是滋味。这种“自己亏钱、别人发财”的落差,是投资最扎心的时刻。
其实说白了,现在还纠结要不要继续拿着光伏的大多是在前两年行业顶点重仓进去,一直没舍得止损。对于这部分朋友,如果问该怎么办,我给出三个建议:
1. 换赛道:打不过就加入——别犹豫,把精力和资金投向当下市场认可度更高、确定性更强的主线,比如AI或创新药。如果你能做到及时调仓,也许现在根本不会再为是否坚守光伏而烦恼。
2. 坚定持有:如果实在不想割肉,那就别天天看盘,也别盯财经新闻,把注意力放远点儿。尤其是持有主题基金产品的人,更应该相信长期逻辑——毕竟基金比单只股票暴雷概率低很多,关键看你能不能熬过周期。
3. 逢低布局:对于刚准备进场或者想抄底的人来说,要搞清楚目前行业基本面依然存在产能过剩问题,但位置已经比较低,有政策预期加持,可以适当关注,但绝不能盲目梭哈。
接下来,我们具体拆解一下产业链上的几个关键环节,看看到底哪里可能藏着机会,又有哪些坑需要避开:
【硅料】
硅料属于上游产能严重过剩区,不少厂商去年开始减产自救。但由于反内卷政策带来的预期,多晶硅价格近期表现抢眼。不过这里面水分很大,因为涨价背后主要靠政策信号撑腰,并非真实需求拉动。一旦政策兑现慢于预期,这波上涨随时可能夭折。而且收储传闻满天飞,其实国家直接出手补贴或收储的概率并不大,即便组织联盟也难以形成合力。所以短炒可以,小散长拿要谨慎。
【设备】
设备环节算是产业链里的优等生,相对轻资产且周期性弱。但现阶段扩产动力不足,只剩技术升级这一条路可走。目前BC和HJT两种新技术路线备受关注,如果降本增效超预期,会带来设备需求爆发式增长。不过,这里面变数很大,需要密切跟踪相关企业的新订单和量产情况。此外,还要警惕部分老旧技术被淘汰导致业绩承压的问题。
【硅片&组件】
硅片同样深陷过剩泥潭,不过因为行业集中度较高,大型企业调整速度快,有望率先受益于供需改善。如果未来出台更明确去库存或限产措施,这一块弹性会比较足。而组件作为最后一道工序,下游运营商如果通过提升标准拉升招标价格,也可能推动组件价格回暖。但是整体来看,没有明显催化剂之前,还需要耐心等待拐点出现。
信息增量方面,目前整个新能源领域正在经历从高速扩张到结构优化转型阶段。据Wind数据,截至2024年6月,全国多晶硅月均库存同比增长15%,但龙头企业已提前启动智能制造改造项目,以应对未来市场变化。同时,据中国能源研究会预测,到2025年底,高效N型电池渗透率将超过50%,BC及HJT相关设备公司将迎来新的成长窗口。此外,从全球视角看,中国占据全球70%以上的太阳能供应链份额,美国、欧洲持续推进本土化生产计划,对国内龙头出口业务构成一定挑战,但也倒逼企业加速产品升级迭代,提高竞争壁垒。因此,对于产业链上下游公司的选择,要结合国际贸易环境变化动态评估,不宜只看国内短期数据表现。
认知误区提醒:“通胀利好所有资源股”这种观点并不适用于当前光伏格局。实际上,在供给端极度宽松叠加海外需求疲软背景下,仅靠通胀驱动无法逆转整个板块基本面的颓势。因此,不建议用传统思维简单类比资源品行情去判断新能源走势,应更多关注结构调整与政策博弈因素。
操作建议总结:
- 资产配置上,可考虑降低纯粹重仓单一细分赛道比例,通过ETF等工具做跨板块配置,提高组合抗风险能力;
- 跟踪龙头公司智能制造投入及海外业务拓展力度,优选具备成本优势与核心专利壁垒标的;
- 密切留意最新反内卷及绿色能源补贴等宏观政策出台时间节点,根据公告动态灵活调整策略;
结语
那么最后小编想问:面对风口轮换,你会选择继续死磕老牌新能源还是果断拥抱新兴科技主线?那些坚持到底的人真的是赢家吗?对此你怎么看?
本文无任何不良引导,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配资正规网上炒股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