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阿喀琉斯
在解放战争期间,蒋介石一度被戏称为“运输大队长”,这是因为我军绝大多数的武器装备几乎都是直接从战场上缴获来的。更有趣的是,不仅武器装备如此,连打仗最需要的人力资源,很多也恰恰是蒋军“贡献”给了我军。
鲜为人知的是,我军兵力的来源中,有相当一部分其实是从敌军俘虏中改造转化而成的解放战士。据统计,到战争后期,我军某些连队中由俘虏改造而成的战士比例高达70%至80%。
周恩来曾在一次讲话中提到:“敌军损失的五百万人当中,被我们俘虏的高达70%,也就是说,在415万俘虏中,有280万已经转化为我们自己的人。”
展开剩余80%这一数据令人震惊——敌军总人数中有70%被俘,这意味着战争末期大部分敌军士兵变成了我军战友,这在世界军事史上堪称罕见。
我军广泛吸纳俘虏,实属无奈之举。
首要原因在于我军伤亡极其惨重。解放战争是一场百万人规模的大规模战役,每条战线几乎时时刻刻都有伤亡,兵员紧缺无处不在。1948年,因战事激烈,解放区的许多乡村经过多次征兵,人口大幅减少,已经达到饱和征兵状态。若再继续征兵,甚至连耕种农田的人都将不够,后方无人生产,战争怎能继续进行?
在无法大规模征兵的情况下,为了补充兵员,最好的办法便是改造俘虏。
当时我军实行“即俘、即补、即战”的政策,通俗地说,就是早上俘虏了敌人,中午就补充到我军部队,下午立刻投入战斗。在淮海战役中,有些新补充的俘虏兵甚至连名字都还没被战友记住,就已经在战斗中牺牲了。更有甚者,因为补给紧张,连军装都来不及更换,就匆忙穿着原有衣服加入战斗。上午还是你死我活的敌人,几个小时后就成为并肩作战的战友,这虽听起来夸张,但却是铁一般的事实。
这对蒋军来说是极为痛苦的打击,他们的士兵从征召训练到上战场,通常需要半年以上的时间,而打了几场仗就被我军吸收,兵源流失严重。到了战争后期,我军人数逐渐增多,而蒋军则越来越稀少,原因正是大量士兵“投诚”我军。
必须肯定的是,很多改造过来的解放战士素质不输于我军,有些甚至单兵作战能力更强。
我军大多数战士在入伍时是农民,文化水平较低,加上训练时间紧迫,多为实战中边打边学,新兵的战斗力本就有限。
孟良崮战役结束后,我军吸收了大量整编74师的俘虏。陈毅对这些战士非常看好,认为他们战术素养较高,甚至专门邀请了74师的一些军官来担任我军教官。
74师是蒋军的王牌部队之一,战斗力强悍。华东野战军以数倍兵力将其包围,经过三天苦战才将其击败。74师之所以被视为硬骨头,关键在于其士兵接受过严格的正规训练,基层军官战术素养扎实,不少士兵还有小学高年级水平的文化基础。
在一场激烈的攻坚战中,有名解放战士发现营长采取蛮干冲锋,导致伤亡惨重,便建议营长先用机枪封锁敌人火力点,掩护部队进攻。营长察觉他懂战术,便让他协助部署。
这名战士指挥三挺机枪瞄准并压制敌人火力,营长随后下令冲锋,成功占领阵地,伤亡明显减少。营长事后询问得知,该战士曾是74师班长,接受过专门战术培训。陈毅曾感慨:“我们的营长还比不上别人的班长”,强调了我军与蒋军战术素养上的差距。当然,从综合素质看,我军本土干部意志坚定、作风顽强、经验丰富,是俘虏难以比拟的。
奇怪的是,这些俘虏为何愿意马上投身我军?
这归功于我军的人性化俘虏政策。
我军俘虏政策宽厚,只要敌人放下武器,就宽待不杀、不辱,不没收私人财物。俘虏生命有保障,不像蒋军士兵遭受长官的毒打辱骂,恢复了人格尊严,消除了抵触情绪。
多数蒋军士兵被强征入伍,出身贫苦,多为农民和工人,打仗更多是为了生存,缺乏明确的信仰和目标。
我军则通过感化教育,开展诉苦活动,让俘虏吐露自己的辛酸经历,帮助他们认清压迫者是谁,明确斗争目标。
西北野战军战士于德水在大会上的诉苦令人动容。
他家五口租种40亩地,父亲病重未能交租,地主便扣押了唯一耕牛——农民的命根。家里被迫打短工维持生计,年底地主又不给工资,一年到头饥寒交迫。后来被蒋军抓壮丁入伍,军中长官不是打就是骂。父亲探望时,他向司务长讨要衣食,竟遭恶语相向。诉苦时,于德水放声大哭,在场众人无不泪目。
诉苦结束后,干部讲述我军推翻压迫穷人的地主阶级,替穷苦大众讨回公道的奋斗目标,并强调推翻腐朽蒋氏王朝,建立富强中国。俘虏们听后激动不已,认清自己真正的敌人,纷纷加入我军,成为坚强的解放战士。
知道为何而战,是人民军队与旧军队的最大区别。
一旦有人有了信仰和目标,便会全力以赴。这也解释了为何很多蒋军士兵一被转化,战斗力就迅速提升了好几个档次。
1949年上半年,在许多部队中,俘虏改造人员占比达60%至70%。可以说,敌军的人力物力几乎全被我军吸收,我军人数持续增加、实力不断增强,而蒋军则越打越少。正是在这种你长我消的消耗战中,蒋家王朝的覆灭成为必然。
深耕战争史,弘扬正能量,欢迎投稿,私信必复。
发布于:天津市配资正规网上炒股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